判断护理隔尿垫是否需要更换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观察外观
- 污渍:当隔尿垫表面出现明显的尿液、粪便、血液或其他体液污渍时,必须立即更换。这些污渍不仅影响隔尿垫的卫生状况,还可能滋生细菌,对使用者的皮肤健康构成威胁。例如,宝宝的粪便沾染在隔尿垫上,应马上更换,以免细菌传播。
- 变色:如果隔尿垫出现变色,尤其是局部颜色变深,这可能表明该部位长时间接触液体,已被浸湿。即便没有明显污渍,变色区域也可能藏有细菌,需要更换。
触摸感受
- 湿度:用手触摸隔尿垫,若感觉有潮湿感,说明其已经吸收了一定量的液体,防水功能可能已部分失效,无法有效阻止液体渗透,应及时更换,防止弄湿床铺或其他物品,同时避免使用者皮肤长时间接触潮湿环境。比如照顾卧床老人时,定时用手触摸老人身下的隔尿垫,若感觉潮湿就要更换。
- 质地变化:正常情况下,隔尿垫质地均匀、柔软。若使用后某些部位变得硬邦邦、粗糙,或出现起球、破损等质地变化,不仅影响使用舒适度,还可能降低隔尿效果,此时需更换。
闻气味
- 异味:一旦闻到隔尿垫散发出尿液的骚味、粪便的臭味或其他异常气味,表明已有排泄物残留,细菌正在滋生,这会严重影响使用环境和使用者的体验,应立即更换。特别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,如病房、婴儿房,异味还可能引起不适。
依据使用时间
- 定时更换:对于无法自主表达需求的人群,如婴儿、昏迷患者,即便未发现上述需要更换的迹象,也应定时更换。一般 2 - 4 小时更换一次,可有效保持隔尿垫的清洁和干爽,降低感染风险。比如,婴儿在睡眠期间,即使未尿床,2 - 3 小时后也建议更换隔尿垫。
- 特殊情况后更换:在进行某些可能弄脏隔尿垫的操作后,即使未观察到明显污渍,也应更换。如为卧床患者进行擦身、换药等操作后,可能会有少量液体溅到隔尿垫上,应更换以保证卫生。